中國飲茶方式發(fā)展史你了解嗎?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中國飲茶方式發(fā)展史你了解嗎?

中國飲茶歷史悠久,幾千年來,歷代飲茶風俗各異,制茶飲茶的方式不斷發(fā)生著變化。不同時代,地區(qū)和社會階層的人們,飲茶法也各不相同。

根據(jù)茶葉加工程度、制茶工序的繁簡以及所用器具之別,可大致將歷代飲茶法分為煮茶法、煎茶法、點茶法與泡茶法四種。

隋唐以前:煮茶法

茶的最早功用為藥用,故最早的飲茶法與烹制中藥的方法非常類似---將鮮茶葉或曬干的茶葉加水熬煮,制成湯汁飲用。這種方式原始簡單,對茶葉幾乎無加工,對烹煮的器具也無特殊要求,因其簡便易用而長期流行于民間。

早期也有將鮮茶葉曬干碾碎,熬成羹湯食用的方法。唐代楊曄《膳夫經(jīng)手錄》記載:“近晉宋以降,吳人采其葉煮,是為茗粥?!笨梢钥吹剑@一時期的茶尚未發(fā)展為人們的日常飲品,而是更多的被當作藥材或食物;也說明了人們起初飲茶就如同喝菜湯,并沒有過多復雜的工藝以及飲用之道。

唐代:煎茶法

初唐,人們將采摘下來的鮮茶制作為茶餅儲存,需要飲茶時取出,在火上炙烤至紅色,再放入器皿中碾碎,用沸水燒泡,并且加入蔥、姜、橘等其他輔料飲用。相較于原始的直接烹煮,這種先將茶制為茶餅,飲用時再加工的方式,不僅能使茶葉更加長久地貯存,茶湯味也不再那么苦澀和難以下咽。

中唐以后,一種更為考究的飲茶方式風靡一時,這就是唐人的“煎茶法”。以現(xiàn)存文獻記載來看,飲茶講究以一定方式煎煮,始于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。煎茶法的主要過程有以下幾個步驟:炙茶、碾羅、煮水、投茶、分茶。團餅茶經(jīng)過炙、碾等工序,成細微的茶末,再根據(jù)水的煮沸程度(如魚目微有聲,為一沸;鍋邊緣如泉涌連珠,為二沸;騰波鼓浪,為三沸。)在二沸時投茶煮,然后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五個茶盞中,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,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在于這茶湯上的沫餑。

宋代:點茶法

宋代為飲茶的黃金時代,其獨特的點茶方式及斗茶風氣的盛行,把中國飲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極致。宋人點茶在各道工序及器具的選擇上相較于唐人更為嚴苛精致,上至帝王將相、達官顯貴,下到市井平民,無不以點茶、斗茶為能事。

所謂“點茶”,是先將碾羅好的茶末置于茶盞,再以沸水注入,沖點而成。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,還發(fā)明了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,稱為“茶筅”。這種飲茶法甚至發(fā)展出一系列比拼茶藝的技巧手法與評判標準,謂之“斗茶”。

元明以后:泡茶法

元代是一個過渡時期,由于蒙古人的征服與統(tǒng)治,飲茶文化的表現(xiàn)并不明顯。點茶法延續(xù)的同時,以“炒青”為制茶方式的葉茶也得到了一定的發(fā)展。到了明代,中國飲茶法又發(fā)生了一次大的變革。明太祖廢除福建建安團茶進貢,禁造團茶,改茶制為芽茶,也就是葉茶,從此改變了中國人飲用末茶的習慣。

由于葉茶的制法和飲法與末茶完全不同,唐宋的飲茶風俗及相關(guān)飲茶文化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,取而代之的是與葉茶相匹配的“泡茶法”。投茶于壺或茶碗中,加水沖泡而成。

來源: 茶情報

如涉及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